贺德先,男,1963年10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河南农大科技合作管理办公室主任、科技处副处长、支部书记。
研究领域:作物生理生态(小麦优质高产栽培)
讲授课程:作物栽培学、作物高产栽培理论与实践、小麦栽培专题等。
电子邮箱:hedexian@126.com
教育(研究)经历:
1983年7月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获农学学士学位;
1983年9月-1986年7月 在河南农业大学学习,获农学硕士学位;
1986年7月-1995年8月 在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任教;
1995年9月-1998年7月 在山东农业大学学习,获农学博士学位;
1998年9月-1999年9月 在荷兰瓦赫宁恩大学暨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
1999年12月-2002年12月 在奥本大学学习,获博士学位(Ph.D.);
2002年12月-2003年8月 在奥本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2003年8月至今,在河南农业大学任教。
承担项目与课题:
1. 2015-2019年,豫东潮土区小麦增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兰考基地),河南省农牧产业一体化重大农技推广服务试点项目,小麦技术负责人。
2. 2013-2017年,黄淮海平原南部(河南)小麦玉米丰产节水节肥技术集成与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主持人。
3. 2015年,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一体化高产高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农业技术推广财政补助资金项目,主持人。
4. 2010-2011年,小麦白粉病对贮藏蛋白表达影响的分子机制及强根壮株抗病技术研究,河南省科技创新人才计划项目,主持人。
5. 2010年,夏秋粮一体化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示范(首席专家),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项目,主持人。
6. 2005-2007年,小麦质量监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主持人。
论文、论著和专利:
代表论文:
1.Proteomic analysis of the compatible interaction of wheat and powdery mildew (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 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17, 111, 234-243.(通讯作者)
2.连续周年耕作对砂姜黑土农田蓄水保墒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6, 49(16): 3239-3250.(通讯作者)
3.水分与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根系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6, 49(13):2484-2496.(通讯作者)
4.周年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农田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16, 42(10): 1560-1568.(通讯作者)
5.冬小麦上短控释期尿素的适宜施用量与施用方法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6, 22( 2) : 542-549.(通讯作者)
6.不同水分条件下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群体发育和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6, 36(9): 1183-1190.(通讯作者)
7. 作物秸秆直接还田思考与秸秆多途径利用商榷.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9): 142-147.(通讯作者)
8.Soil Water Effect on Root activity, root weight density and grain yield in winter wheat. Crops Science, 2015, 57(1): 437-443.(通讯作者)
9.深耕改善砂姜黑土理化性状提高小麦产量. 农业工程学报, 2015, 31(5): 167-173.(通讯作者)
10.Impacts of powdery mildew on wheat grain sugar metabolism and starch accumulation in developing grains. Starch/Stärke, 2014, 66: 947-958.(通讯作者)
11.豫西南浅山丘陵区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2014, 34(5): 685-691.(通讯作者)
12.The effect and molecular mechanism of powdery mildew on wheat grain prolamins. Th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2014, 152(2): 239-253.(通讯作者)
13. 两种追氮方式对砂壤质潮土夏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河南科学, 2014, 32(11): 2240-2243.(通讯作者)
14.小麦籽粒营养品质及品质产量的边际效应. 麦类作物学报, 2013, 33(5): 946-951.(通讯作者)
15.不同研究方式和方法对小麦根系活力及根质量测量准确度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12, 27: 127-130.(通讯作者)
16.轮耕对麦田土壤容重和小麦根系发育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2, 32(4): 711-715.(通讯作者)
17.水磷耦合对小麦次生根特殊根毛形态与结构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11, 31(11): 3110-3119.(通讯作者)
18.小麦根系活力的昼夜变化及最佳取样和测定时间. 麦类作物学报, 2011, 31(6): 1094-1098.(通讯作者)
19.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与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研究进展. 麦类作物学报, 2011, 31(3): 569-574.(通讯作者)
20.小麦生育后期主茎与分蘖次生根对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11, 31(2): 281-285.(通讯作者)
论著:
1.作物栽培学. 2016, 高等教育出版社
2.小麦生态栽培. 2014, 科学出版社
3.作物栽培学. 2008, 高等教育出版社
4.现代小麦栽培科学及其发展展望. 2004,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专利:
1.土壤硝态氮浸提剂及土壤硝态氮快速测定方法. 2014, 中国发明专利: 201410399501
2.标贴式生物切片制作工艺. 2009, 中国发明专利: ZL 200510017881.9
3.新型植物标本烤箱. 2007,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 ZL 200620030373.4
奖励与荣誉:
1.小麦白粉病对品质的影响机制及强根壮株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5
2.小麦质量监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
3.河南省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2008-2010年度)——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2010
4.冬小麦根穗发育及产量品质协同提高关键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9
5.液体地膜的研究与应用.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
6.小麦的根[M].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
7.不同土壤类型区小麦根系生育特点及调控增产技术研究.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