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信息中心 > 新闻中心 >

转发:学校成功举办黄淮麦区小麦遗传改良高峰论坛

发布时间:2015-08-07 20:44 点击数:

黄淮麦区小麦遗传育种高峰论坛开幕式现场

黄淮麦区小麦遗传改良高峰论坛开幕式现场

与会人员就有关问题展开现场讨论

与会人员就有关问题展开现场讨论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刘旭在会上讲话并作《我国粮食安全的形势与策略》主题报告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刘旭在会上讲话并作《我国粮食安全的形势与策略》主题报告

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出席论坛并讲话

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出席论坛并讲话

副校长谭金芳主持论坛开幕式并在闭幕式上作总结讲话

副校长谭金芳主持论坛开幕式并在闭幕式上作总结讲话

中国工程院院士程顺和、赵振东,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教授、中国农科院李立会研究员、河南省农科院许为钢研究员和我校郭天财教授分别在论坛上作专题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程顺和、赵振东,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教授、中国农科院李立会研究员、河南省农科院许为钢研究员和我校郭天财教授分别在论坛上作专题报告

与会人员积极发言交流

与会人员积极提问交流

 

  本网讯(记者郭治鹏)8月6日-7日,由我校承办的“黄淮麦区小麦遗传改良高峰论坛”在郑州黄河迎宾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顶尖小麦专家“绿城论剑”,探讨黄淮麦区小麦遗传改良方向及其策略,破解育种瓶颈,提升育种水平,为黄淮麦区粮食丰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这次论坛由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共同主办,由我校和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来自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安徽省、江苏省和陕西省从事小麦遗传改良的60余名专家参加了论坛。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刘旭,省政府副秘书长王梦飞,中国工程院院士程顺和、赵振东,陕西省政协副主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孙其信,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省农业厅副厅长薛豫宛,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肖世和,副校长谭金芳出席论坛开幕式。开幕式由谭金芳主持。

  刘旭院士在开幕式上致辞。他指出,小麦是我国最主要的口粮品种,黄淮地区作为我国小麦的最重要产区,在保障国家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业面临价格、农业补贴的“双天花板”,和生态环境、资源条件这两道“紧箍咒”,以及未来我国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的新形势和新挑战。黄淮地区作为我国冬小麦的优势产区和重要的商品小麦调出区,小麦育种的优势非常突出。但从近年区试结果看,我国小麦育种正处在爬坡过坎的阶段,还面临很多问题,制约着我国小麦遗传改良水平的提高。他希望通过这次论坛,广开言路,探讨黄淮麦区小麦遗传改良方向及其策略,破解育种瓶颈,实现我国小麦育种的新跨越,为确保我国“口粮绝对安全”贡献力量。
  王梦飞在开幕式上讲话。他介绍了河南省情和小麦生产基本情况,并对与会专家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他指出,河南省的小麦生产和小麦遗传改良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面临着新的问题、新的挑战。针对当面小麦育种的瓶颈问题,他希望与会专家集思广益,破解难题,谋划新的发展策略,培育出产量超级、优质专用、多抗广适、资源高效利用,适宜机械化栽培管理和收获的小麦新品种,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张改平代表学校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他向大家介绍了我校历史沿革、科学研究等基本情况。他指出,长期以来河南农业大学面向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经过长期积累,学校在雄性不育小麦杂种优势利用、子粒硬度和抗穗发芽转基因研究方面有一定优势。本次论坛由依托我校建立的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参与主办,我校承办,这对我校的小麦遗传改良研究是极大的鞭策和促进。他希望通过这次论坛,凝聚参会各位专家的智慧,找出黄淮麦区小麦品种产量、品质、抗性进一步提高,水、肥、农药使用量显著减少的瓶颈,提出相应的育种途径和育种技术,实现小麦新品种选育的新突破。
  黄淮地区是我国小麦主产区,该区小麦产量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三分之二左右,发展该区小麦生产对全国夏粮生产发展和保障“口粮绝对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次论坛的主要目标是“找准黄淮麦区小麦遗传改良的主要瓶颈问题,并探讨解决的策略”,最终服务于小麦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论坛举行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程顺和、赵振东,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李立会研究员,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许为钢研究员和我校郭天财教授等7位专家分别在论坛上作主题报告。参会人员积极参与,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与7位报告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论坛对我国粮食生产和小麦遗传改良所面临的形势,今后一个时期小麦遗传改良的主要目标,产量和品质的协同改良,高产与高效,抗病育种与减少农药使用,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育种技术融合,优异种质的创制途径,骨干品种的使用与抗源单一化的挑战,黄淮麦区小麦遗传改良的瓶颈与破解策略,当前小麦遗传改良继续研究的课题及其优先序等形成了共识。
  谭金芳在闭幕式上讲话。他指出,这次论坛层次高、水平高、氛围好、形式新,大会报告广泛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从多角度、多层面剖析了黄淮麦区小麦遗传育种面临的问题,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启迪了思想,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激发了干劲,对于黄淮麦区粮食持续丰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摄影:郭治鹏

编辑:徐 峰 郭治鹏